歷史認識問題的核心發生變化
戰後50週年的1995年發表「村山談話」,戰後60週年的2005年發表「小泉談話」,戰後70週年的2015年發表「安倍談話」,每個時期的歷史認識都各有特色。
1990年代,日本國內掀起一股想要與過去做個了結的輿論;在韓國則是伴隨著民主化,個人開始講述各自的歷史;而中國也出現同樣的現象,另一方面則是透過愛國主義教育等的手段,為共產黨政權確立新的正當性。2005年,日中兩國的歷史認識問題越演越烈,甚至爆發激烈的反日示威活動。2015年,中國躍升為世界第2經濟大國,習近平政權逐漸強化與俄羅斯之間的合作關係,主張中國和俄羅斯與同為主要戰勝國的歐美先進國家,一同創造了二戰後的世界,不論對內對外都形塑出自己居於世界主流的印象。
從2015年迄今過了10年,歷史認識問題呈現出新的樣貌。2025年,正逢戰後80週年,歷史再度受到關注,日本面對各種事態也必須有所因應。這個時候,就必須掌握2020年代的歷史認識問題所具有的特徵及背景作為依據,而本文的宗旨就在於考察其特徵及背景。
強化國家或政權正當性的歷史政策
所謂的近代國家,是由「國民」共同幻想出「我們」這個紐帶,以作為統合國民的裝置而創造出國家史,並且透過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在國民之間推展開來的。現在,此模式依然沒變,「歷史」在新興國家中理所當然受到重視。即使是中國,也創造出用來統合國民的歷史敘事,以及強調中國共產黨統治正當性的敘事,並且透過教育或宣傳活動深植國民心中。
由教育或宣傳活動灌輸的歷史敘事,與歷史學誕生出的研究成果不同。不過,在戰爭動員體制下,抑或是像現在的中國以政治優先的情況下,歷史學容易淪為政治動員工具。在強調內外危機包夾、以國家安全作為國策主軸的習近平政權底下,加強對歷史學的管理,並徹底實行。像是社會科學院的歷史相關單位遭到統合,以及部分「學術性高」的歷史學者被斷定是「虛無主義(對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建設毫無建樹)」受到抨擊,這般傾向越來越強烈。
此外,由教育或宣傳活動灌輸的歷史敘事,會隨著政策改變而產生變化。在中國,鄧小平時代盛行經濟發展史和20世紀前半中華民國時期的研究,但到了習近平時代,在黨高於政府的政策下,「中國共產黨史」連帶地受到重視,中國近現代史也逐漸被替換成以「黨史」為中心。另外,以日中關係來看,中國不只更加注重抗日戰爭史,像是日中戰爭的時期不是從1937年開始,而是1931年到1945年為止,教科書上的論述出現變化。再者,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日中戰爭時期的合作,也幾乎不被重視。這一點與中國共產黨在2016年以後放棄透過與國民黨的「國共合作」達成臺灣統一的方針有關。
「歷史」的分斷及大眾化和情感
以上所述是近代以來的現象,還要再加上近年尤為顯著的是以歷史寫手之姿登場的「大眾」,以及歷史敘事的分斷化。前者透過網路、SNS的普及,讓過去有限的歷史寫手能夠迅速且多元地發展起來,由歷史學者描寫的歷史反而成為少數派。當然,從以前開始就有很多鄉土史學家以市井小民為對象進行口述歷史,但是近來的歷史寫手急遽增加,狀況改變甚大。
耐人尋味的是,在SNS上講述的歷史不見得是單純的自我主張,也會出示一些像是「根據(或類似)」的東西來佐證,原因出於在網路上能輕易閱覽歷史史料的緣故。當然,從歷史學來看,這些在SNS空間散布的看似「有憑有據」的言論,被認為缺乏史料批判和先行研究的功夫。這一點相對化歷史學家的專門性,使得關於歷史的論述和討論更加複雜。
而後者則是與全球化導致差距擴大、社會分斷加劇有關。社會分斷和歷史觀往往有著深切關係。美國的BLM運動(「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簡稱BLM)及圍繞著「偉人」「英雄」評價的社會運動廣為人知,不過在社會分斷加劇下,弱者或貧窮階級會對自由史觀產生共鳴,相反地有些人的歷史認識則是內含強烈的愛國主義。此外,像臺灣這樣,伴隨著族群或世代等的社會分裂,造就了多元的歷史觀。
另外,在政治、國際政治的領域上,「情感」開始變得極為重要。這個時代,比起做出合理選擇的理性個人,重要的是要透過各種媒體喚起同溫層產生「共感」,更遑論這種情感很容易與歷史結合起來。這也是2020年代的特點。
國際言論空間的歷史論述
接下來,把焦點移到國際言論空間的變化。世界的歷史言說依然以大國或先進國家創造出來的敘事居於優勢。例如,近代殖民地統治的過程中,宗主國以近代歷史學的觀點來描寫殖民地的歷史,而且有不少是取代了該殖民地本來的歷史敘事。在那之後,即使殖民地獨立了,要克服宗主國的歷史論述,重新書寫自己的歷史,其實並不容易。
例如在國際政治史或外交史的領域上,以英美為首的先進國家公開了許多作為根據的外交文書。這個世界用來論述國際政治史的基礎,正是他們公開的外交文書;相反地,尚未公開外交文書的開發中國家,他們的敘事則無法充分地反映在國際政治史的論述上。
不過,進入21世紀,伴隨著先進國家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下降,歷史敘事也開始發生變化。擁有國力的亞洲或非洲各國累積自己的史料,開始在學術上描寫出強而有力的歷史敘事,這些也被含括在國際政治史和外交史裡面。當然,其中含有濃厚的政治性,以及存在強烈的國家主義。雖然只是剛起步,亞洲、非洲各國本身的歷史研究有顯著進展,以此為基礎,可以重新書寫世界歷史。
對舊金山和約體制的質疑
那麼,亞洲、非洲各國本身的歷史研究是如何被看待的呢?這裡想要關注的是在權威主義體制下的各國,尤其是地域大國和想要塑造出世界大國姿態的國家。
中國的習近平政權,在國內為了鞏固一黨獨裁體制而強化思想控管,尤其著重在歷史方面。於是,對中國共產黨史的重視高於國史,也徹底落實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上,持反對意見的歷史研究者被批評為「虛無主義」。在大學裡面,作為大學文理共通必修政治科目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從胡錦濤時代開始的,但在習近平政權下也以黨史為中心進行重編。對外,一直以來大肆宣傳自己的歷史認識觀和領土問題的「正確性」,近來則與俄羅斯或白俄羅斯聯手,打算要把「正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敘事普遍傳達給世界。以戰後80年的這個時機點,5月9日的戰勝德國法西斯紀念日,9月3日的(對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將熱烈展開慶祝活動吧。
然而,不管是對內對外,近年可以看到中國的歷史政策走向一元化。的確,在戰後70年的2015年前後,中國主張自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強調與美國、英國一同開創二戰後的世界局面。這也是在世界往多極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亟欲主張中國也是其中的主要一極。在這層意義上,與政策連動的歷史言說在2010年代已可見端倪。
在戰後80年的2025年,中國把歷史政策作為認知戰的一環,在更多樣化的領域上分別與政策合為一體,透過SNS等多種手段,對內、對外不斷地傳遞出去。
舉例來說,中國提出的舊金山和約體制懷疑論。這是中國的「研究者」主要在中國國內展開的議論,他們把可以說是為戰後東亞秩序建立基礎的舊金山和約,及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體制,視為「無效」的,包括對戰後日本的狀況,臺灣、沖繩以及朝鮮半島的定位基礎,也提出質疑。甚至,他們認為舊金山和約違反了1942年1月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是美國策劃的計謀,對現在的東亞以此為根據、以美國為主軸的「形式」予以否定。
他們主張沖繩地位未定,基於開羅宣言應該要把臺灣歸還給中國等,這些議論成為支撐著中國政策的歷史敘事,目的是為了實現統一臺灣的目標,以及削弱美國的主導性。也就是說,這些是作為「改變現狀」的認知戰一環而散布的歷史敘事。今後,中國也很有可能會把矛頭指向包含日本在內的東亞各國或世界。
2025年,日本國內也將會出現熱烈的歷史討論,但是與10年前相比,(即使是連續的)歷史問題的樣貌正在改變,深刻地牽涉到更大規模的認知戰,應該要有所警覺。
標題照片:2024年10月,在俄羅斯中部喀山的金磚國家(BRICS)峰會上交談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和俄羅斯總統普廷。(衛星社=共同)據俄羅斯表示,習主席將出席5月在莫斯科舉行的戰勝德國法西斯紀念日活動。